【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已关闭评论

(来源:克旗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问答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1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情况

1. 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就是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社会状态。

2.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什么?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3.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标志事件是什么?

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4. 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哪个国家?

法国,1865年。

5.我国是哪年进入的老龄社会?

1999年,我国60周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6. 我国老年人口两项指标均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是哪年?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按国际标准衡量,两项指标均已进入了老龄社会。

7. 老龄社会的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处在10%-19%、20%-29%和30%以上,分别表示人口老龄化程度为轻度老龄化、中度老龄化和重度老龄化,并标志着相应的国家处在老龄社会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高级阶段。

8. 我国处于老龄社会的什么阶段?

老龄社会初期阶段。

9.我国老龄人口数量是多少?

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

10.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结构构成如何?

60-65岁8253万,占34%;60-69岁低龄老人1.35亿,占56.1%,79-79岁的中龄的老年人7928万人,占了32.9%,真正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600万只占了11%。

11.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增长数量?

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老年人口净增1.1亿。

12.我国老龄人口年增量是多少?

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达到1004万人。

13.世界其他国家老龄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据统计,2010年全球人口老龄化国家为76个,预计2050年将超过160个。

14.世界上老龄化进程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是?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老年人口规模最大。

15. 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是多少?

现阶段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岁,预计2050年左右突破80岁。

16. 我国老年人口(退休后)平均余寿是多少?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余寿大体在20年上下,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6年以上。

17. 老龄化社会的正面影响?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口寿命显著增加的标志。

18. 老龄化社会的负面影响?

适龄劳动力相应减少,加大了国家养老金、就医的压力,因市场杠杆调节,国家文化产品也将向老龄市场倾斜。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2

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及挑战

19.十三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达到多少?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

20.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1. 十九大报告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指导性意见?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2. 我国颁布的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是什么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3.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的时间?

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系统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

24.我国老龄化最大挑战是什么?

“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

25.什么是未富先老?

社会经济发展未达到一定高度、人民生活水平不够富裕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叫做未富先老。

26.什么是未备先老?

在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养老保障)不健全,且人民生活不够富裕的条件下,全社会毫无准备的进入老龄社会,叫做未备先老。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3

国情教育的基本内涵

27. 什么是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中国使学生了解本国政治、经济、自然生态等方面基本情况,从而激发起爱国热情的教育。

28.国情包括哪些方面?

国情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国情,如资源、地理、环境、人口;一是人文国情,如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

29. 国情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包括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教育,经济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等。

30.毛泽东对国情的论述是什么?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31.我国首次提出国情教育的标志是什么?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国情教育。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4

国情教育的基本原则

32.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了解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热爱党和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祖国尊严,树立国防意识。教育师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从现实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从而了解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

33.渗透基本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维护政治环境稳定,热爱人民、国土、资源、文化、语言和优秀传统教育,使学生珍视本民族光荣历史和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鄙视和摒弃崇洋媚外的心理。

深入了解家乡实际,辩证分析本地优势和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情感,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34.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和展望未来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展望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毫不动摇地沿着已经开辟出来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进。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5

《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

国情教育的通知》相关信息

35. 《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是何时下发的?

2018年1月29日

36. 《通知》是哪些部门下发?

全国老龄办、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计14个部门。

37.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

38.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性、针对性、自觉性,对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大格局,确保我国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全体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9.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要面向全社会,重点对象是党政干部、青少年和老年人。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意识明显增强,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和老年人的自爱意识大幅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6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

40.如何开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教育?

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老龄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来武装头脑,全面阐释和深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等,引导全社会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和观念。

41.如何开展老龄政策法规教育?

重点宣传和解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及《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等重要老龄政策法规,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老龄政策法规,宣传其重要意义、创新举措、实际成效,加大老龄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推动促进各项政策制度有效衔接,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的老龄政策制度体系。

42.如何开展人口老龄化成就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要积极向国内外宣传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我国在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业发展、健康老龄化、老年宜居环境、老年维权、老年优待、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社会参与、老年社会组织、老年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宣传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老龄事业的重视支持和对广大老年人的关心关爱,提升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信心和决心。

43.如何开展孝亲敬老文化教育?

开展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教育,把弘扬孝亲敬老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敬老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历史文化传承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重视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实现家庭和睦、代际和顺,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大力倡导全社会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宣传敬老典型,讲好敬老故事。

44.如何开展积极老龄观教育?

倡导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积极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把广大老年人当作社会的宝贵财富,当作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当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广大老年人的积极作用,对老年人进行自尊、自立、自强教育,引导广大老年人增强自爱意识。讲好老龄故事、传播老龄声音,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7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具体措施

45.如何开展主题宣讲?

要把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及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干部培训教育内容。组织编写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读本和培训教材。建立由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老龄工作者等组成的宣讲队伍,重点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大学、基层老年协会等场所开展宣讲,围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关于加强老龄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策部署,宣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宣讲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

46.如何进行集中宣传?

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要发挥引领作用,开设专刊专版专栏进行集中重点宣传,包括教育活动的部署、重要行动、社会反响、经验典型等。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要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栏、展板、标语、海报等开展专题宣传。各类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公众号等新媒体要进行线上线下广泛宣传,确保活动有声音、有氛围、有影响。

47.如何举办文化活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传统节庆日、“敬老月”、“老年节”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主题活动。广泛运用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文艺演出、书画创作、摄影展览、体育健身等有效途径,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48.如何组织文艺创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要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规划实施一批反映老龄事业发展成就的文化项目,组织创作生产一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文化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节目栏目、音乐作品、图书等,广泛组织涉老题材优秀作品、 敬老养老助老公益广告等展演展播活动,加大播出频率和力度。

49.如何创新教育形式?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活动阶段,探索创新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有效形式,及时总结活动的好做法和新成效,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实效性、针对性。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8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组织保障

50.要建立健全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领导和工作机制,把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抓好组织实施。各级老龄部门作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综合协调职能,抓好统筹推进,抓好工作落实。

51.党委组织、宣传等部门要把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课程,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要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形势和成就的宣传及敬老文化项目的规划实施。发展改革、司法、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要把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制定涉老政策规划并抓好实施。教育部门要把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作用,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特色活动。

52.要把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和《“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终期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基层单位的督促指导力度,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态势。每年年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汇总,以书面形式报全国老龄办。

原新: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在21世纪不可逆转的基本国情,将对宏观经济运行、政治治理能力、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客观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和老龄化社会形态的演变特征,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规律与老龄社会形态之间的作用关系,是认清新时代人口国情形势的重点。

人口老龄化呈“四超”特点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呈现“四超”特点。

老年人口规模超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人。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中方案预测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2034年将超过4亿人,2052年将达到峰值4.9亿人。

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超快。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现在到2050年期间,中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将远远超过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演进速度比世界上超过一亿人口的所有国家的演进速度都要快。

老龄化程度超高。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表示老龄化程度,200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0%,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8.7%。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中方案预测数据,中国老龄化程度将在2025年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在2041年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跨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的行列。

老龄社会形态超级稳定。在21世纪下半叶,中国将在人口老龄化超高水平的基础上呈现超级稳定的老龄社会形态,届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保持在4~4.8亿人。

社会形态演变有4个特征

中国老龄社会形态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出4个特征。

一是经济层面,从“未富先老”走向“速老快富”。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形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步向富裕水平追赶和迈进。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形态正从“未富先老”转向“速老快富”。

二是社会层面,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多数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已经相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从单一向多元转型。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加人数分别为1.35亿人、0.43亿人和1.04亿人,与7.1亿就业人口的现实需求差距较大,“未备先老”特征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建成一整套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标准也日益提高,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逐步落实,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准备越来越充分,正在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三是健康层面,从“未康先老”走向“康老同行”。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但是活得久并不意味活得好,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人,预计21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但是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将近8年。

“未康先老”并非常态化的僵局,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老龄健康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中国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将健康行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9年,中国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行动正在不断追赶人口老龄化的演变步伐。

四是区域层面,从“农村先老”走向“城乡共老”。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农村和城市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9.7%,“农村先老”格局已经形成。

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先老”将不可避免地向“城乡共老”演变。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的预测数据,2023年中国将迎来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反转点,届时城镇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农村;之后,城镇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壮大,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增速减缓;2034年以后,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开始步入下降通道。

加强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持续且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老龄社会是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社会形态,是人口老龄化的规律性结果。

中国人口老龄化演变速度快,老龄社会形态转变快。立足人口老龄化规律,加强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性,不可以将同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全部归因为人口老龄化,不应该谈“老”色变和“屈服”于人口老龄化规律。

另一方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性,规律具有不可违背性,不可以盲目制订举措试图改变规律,应该在适应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规律,转“危”为“机”。

老年人问题涉及养老、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社会价值等多方面,其本质是“分蛋糕”的民生问题;老龄社会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其本质是“做蛋糕”的发展问题。

“做蛋糕”是实现“分蛋糕”的前提。要通过延迟退休和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强化已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优化生育政策,吸纳人才移民,拓宽新生及外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范畴,扩大劳动力有效供给,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依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平等。

“分蛋糕”是对“做蛋糕”的激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升健康水平的公平制度保障;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等。

来源:健康报,作者:原新,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张再生 |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

来源:南开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介绍:张再生,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人口老龄 化具有速度快、时间短、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等特点,并呈现出发展的阶段不均衡性、区域不平衡性、超前性、国际性与特殊性等特征。由此也引发了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养老模式社会化、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变化、社会活力受到影响等社会后果;以及储蓄与投资水平降低、社会与家庭再分配向老年人倾斜、生产设备闲置、消费结构老年化、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等经济后果。总的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喜忧参半,先喜后忧,忧大于喜,但只要我们能抓住前20多年的有利时机,从经济、文化、社会、政策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就能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社会后果;经济后果;作用机制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随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出现了这一现象。作为一场“静悄悄的人口革命”,人口老龄化并未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危机的加深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人们迫切感到需要认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后果,需要国家和政府出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和21世纪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夕,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因此,弄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特征,研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其作用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健康的老龄社会,对实现我国人口、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与趋势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1964年我国0~14岁青少年人口的比重为40.7%,1982年下降到33.59%,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27.69%。与此同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由1964年的6.1%上升到1982年的7.6%,并进一步上升到1990年的8.59%,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从现在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龄社会将经历起步、加速到高峰的发展过程,人口老龄化历程将呈现如下趋势和特征: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时间短许多研究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上升到14%,只需25年或26年,快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而其他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过程用了更多的时间: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德国和英国用了45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由14%上升到28%,大约需要35年左右,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我国学术界原来的预测。因此,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问题,这正如人口规模大是中国的头号人口问题一样,超大规模的仅作为消费者而存在的老年人口,将对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本来就很大,20世纪90年代初即已达到1亿人,每年新增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十分可观。据预测(参见表1),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1.28亿,占总人口的9.84%;2025年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7%;2050年达到4.12亿,占总人口的27.43%。由此可见,中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9

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阶段不均衡性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带有突发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年人口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1世纪上半叶的增长速度将更快。从绝对数量的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年人口年均增加300万人左右,2000~2010年间将年均增加近400万人,2010~2020年间将年均增加近700万人,2020~2030年间每年将增加1 000万人以上,直到2030年以后,每年的增长量才逐渐减少,但老年人口的总量仍在增加。从相对量上看,老年人口的比重在2000~2010年间年均增长1.81%,2010~2020年间年均增长2.82%,2020~2030年间年均增长3.5%,2030~2040年间年均增长1.36%,2040~2050年间年均增长0.89%。增长速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倒U型”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还将呈现出老龄人口、高龄老年人口、女性高龄人口快速增长期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2020~2030年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期,其间老年人口的比重年均增长率高达3.5%,远高于其他时期。人口高龄化趋势也十分明显(参见表2),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加要快于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速度。如199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7.9%,2020年将上升到10.1%,2030年以后增加的幅度更加惊人,2050年将上升到20%。同时,由于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女性高龄人口的比重也将不断增加,高龄人口女性化趋势非常明显。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10

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性由于不同省区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域差异上看,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199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都超过10%,已成为老年型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第二类为内陆平原地区,老龄化程度在8%~10%之间,居于中等水平,即将进入老年型行列,包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四川、安徽、甘肃、内蒙等省区。第三类是西北、西南及边陲地区,199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8%,属老龄化的后进地区。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我国30个省市进入老年人口时间的均值为2005年,标准差为9.36年,先后相差最大值为36年。从城乡差异上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表现为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的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表现为近年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外流而使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市,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也面临着老龄化的严重问题。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因而具有为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政府卓有成效的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在完成现代化之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条件下实现的(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因而,中国是在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能力的条件下,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超前的人口老龄化将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国际性人口老龄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世界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属成年型人口,但自1990年以后,成年型人口隶属度呈下降趋势,老年型人口的隶属度呈上升趋势,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进入老年型社会,而到21世纪中叶,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进入老年型社会。由此可见,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同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是一致的,具有国际性。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性,使中国失去了许多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先发优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资源”的机会,许多社会、经济后果将由自己独自承担。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特殊的人口与社会经济背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特殊的人口与社会经济背景,加剧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首先,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变化与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人口发展紧密相关,尤其是2030年前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将全部进入老年期,会引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陡升。其次,中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全球化人口的流动性增强,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加剧,并高于城市;出国求学、务工及移民潮的出现,使得城市社区出现大量空巢家庭;同时,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代际关系改变、家庭规模缩小、传统养老功能弱化,从而使老人的家庭照料面临巨大问题。第三,人口老龄化期也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率上升,家庭收入减少,且就业不充分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从而加重了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的严重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形成机制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内生变量,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处的特殊社会、经济和人口背景,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将是十分深远并值得关注的。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并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引起一系列社会后果;这些社会后果通过作用机制变量引发相关的经济后果。从历史性上看,社会后果先于经济后果,但由于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社会后果与经济后果又具有某种共时性,二者通过作用机制变量相互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约束下,通过信息反馈系统、评估预警系统和调控系统进行调节。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其作用机制可用图1表示。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11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

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使总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而且也使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参见表1)。从总体上看,未来我国劳动适龄人口(15~59岁)的数量在2020年以前一直是增加的,以后绝对量虽有所下降,但始终都在8亿以上(高于1991年7.4亿的水平),占总人口的比重虽有所变化,但也都在60%左右,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言,劳动力总体过剩的状况不会改变。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相反,对缓解失业下岗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从劳动适龄人口的内部结构看,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参见表3)。从1990年至2050年,15~29岁的劳动力规模会逐渐缩小,从3.53亿减少到2.57亿,所占比重从48.76%下降到30.20%,下降18.56个百分点;45~59岁的劳动力规模将逐渐扩大,从1.37亿增加到3.16亿,所占比重从18.88%上升到37.16%,上升18.28个百分点,劳动力老化趋势十分明显。由于高龄劳动力的流动性差、适应性差,重新培训的费用高、难度大,很难适应产业调整的需要,从而会造成社会的结构性失业,使失业率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进而影响社会总产出和经济发展速度。

【关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手册 -图片12

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伴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大家庭观念日益淡化、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5.5人左右,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已缩小到3.15人。随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型老人家庭和单身老人家庭将迅猛增加,至2025年,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家庭将突破2 000万户,其中女性单身老人家庭将占主体。家庭规模缩小、空巢家庭的增加,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削弱,并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家庭养老必然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化。

老年性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日益增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近年我国的老年社会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1983年中国成立了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随后各地老龄工作机构发展迅速,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95%的省、市和80%的县成立了老龄问题委员会,大部分的区、乡、街道也成立了老龄工作机构。为适应未来老年性组织社会化、群众化的需要,目前这些机构正在向老年协会转变。为进一步强化老龄工作,1999年10月又成立了由国务院领导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社会性老年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人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要求、满足自身生活和娱乐的需要,老年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由自发到自觉地快速形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经济制度及文化氛围发生变化 老年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曾作出过积极的贡献。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益日益受到重视。为适应未来老龄社会的需要,就要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退休制度、医疗保险及社会服务体系,制定老年人保护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同时还要树立新的老龄社会需要的伦理和价值观念,塑造没有年龄歧视,多代人互相尊重、相互支持的新的文化氛围,以建设不分年龄人人共融、共建、共享的社会。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对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氛围进行重大调整。

社会活力受到影响 保持社会活力和改革进取意识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老龄化时代,由于参与社会生活的青年人口比重降低,整个社会发展的活力可能会下降。从价值观念上看,老年人改革的意识一般要比年青人差一些,就改革创新的能力和要求来说,年轻人更强一些,因此,根据一般规律,人口老龄化可能会放慢社会改革的速度,社会活力可能要下降。但也有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的欧美国家(199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瑞典为25%,英国为24%,法国为23%,美国为19%),其社会活力、经济和科技发展速度是否受到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影响,由于其历史较短,尚无定论,因此,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活力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是十分广泛和深刻的,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处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们的储蓄倾向不同,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储蓄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一个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是不利于储蓄的。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如对1991年美国人均储蓄存款利息收入和股票收入的年龄分布的分析发现,储蓄存款利息收入和股票收入与年龄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多不但不会降低总储蓄水平,反而会使之提高。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老年人的储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随着年龄的提高,储蓄水平降低。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多不但会降低总的储蓄水平,而且会抑制储蓄增长率的提高。这势必要影响资本积累和投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托,一国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社会)投资和个人投资。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是政府投资的源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政府积累基金的减少和消费基金的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城乡老年福利设施匮乏、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拿出大量的财政资金去满足上述需要,从而会进一步提高消费基金的数量,减少积累基金的数量,影响社会投资规模。同样,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降低个人投资的能力和倾向性,因为相对而言,老年人的储蓄水平低、预期收入少、承担风险的能力差。

对社会及家庭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退出劳动大军行列,由原来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医疗、保健所付出的费用也会增加,使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而用于积累的部分减少。当消费基金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给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难和不利的后果。据预测,未来我国离退休人员的数量将迅速增加,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的百分比将持续上升,到2040年将达到40%,以后才开始下降。离退休人员的增加,使离退休人员的费用迅速膨胀,这不仅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而且还增加了企业负担和产品成本,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家庭收入和代际收入分配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未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抚养系数将不断上升,但初期由于青少年人口的抚养系数下降的更快一些,从而使总人口的抚养系数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将保持到2025年,随后,由于青少年人口的抚养系数下降减缓,而老年人口的抚养系数加速上升,从而使总人口的抚养系数增加(参见表1)。人口抚养系数的这种变化趋势说明,在2025年以前,人口老龄化虽然已使家庭代际收入分配明显地向老年人倾斜,但在2025年以后,这种倾斜将变得更加明显。

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和劳动力结构的老化。2020年以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开始下降,劳动力老化现象也已十分明显,从而导致某些部门和地区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的闲置,进而影响到社会生产;同时,劳动力老化又会直接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和设备更新,妨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人口和劳动力老化的机遇,率先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生产的技术构成,就可以解决区域和部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使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为满足消费需求,社会的生产结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将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人口老龄化使作为纯消费者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从宏观来看,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社会对消费基金需求总量的上升,增加社会的消费负担;而在消费基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又会导致人均消费基金水平的降低,降低人均消费水平。从微观家庭来看,家庭人口老龄化会使家庭收入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家庭消费向老年人倾斜,进一步影响了其他家庭成员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使家庭和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急剧上升,使未来社会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发生重大变化。为满足老人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由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低于劳动力人口的消费水平,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十分有限。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在老年人口中,健康状况较好的只占35%左右;健康状况一般的占40%左右;健康状况较差及有重病的占25%左右。另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1992)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饭、洗澡和上厕所等基本生活能力方面,大约有2%~7%的人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但85岁及以上的老人情况更加恶化,该比例上升到10%以上。在日常生活方面,需要别人帮助的老年人,在城市为60%左右,在农村大约为75%。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负担是很沉重的,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老人的比重不断增加,老人的生活照料负担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另有学者利用生命周期经济负担系数,对我国老年人口的经济负担、生活负担及二者关系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具有经济负担需求的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城市为17.7%,农村为48%),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和女性老年人口的经济负担需求明显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和男性老年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经济负担需求最大的是农村老年妇女,她们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72%)是依靠子女、家庭和社会。在正常情况下,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需求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下降,而老年人的生活负担需求会随之呈现提高的趋势。考虑到生活照料时间的机会成本,生活负担又会转化为经济负担,如果未来个人收入的提高赶不上老年人生活负担成本提高的速度,那么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需求也会提早出现或者加剧。

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可以说喜忧参半,先喜后忧,忧大于喜。但只要我们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抓住21世纪前20多年的有利时机,从经济、文化、社会、政策等各方面做好准备,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树立新的老龄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就能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