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暴露的一大鸿沟, 不能再选择性无视了

评论

✪ 任远|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导读】疫情防控这些年,老年人群体一直备受关注。他们不熟悉网络智能设备,不仅出行遇到麻烦,而且居家隔离后无法参与社区团购、不会线上购药,而面临重重困难。有评论指出,日益发达的数字治理虽有助于疫情防控,但也加深了数字鸿沟,遭遇使用障碍的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不升反降,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被边缘化和排斥,无形中加剧不平等。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2.64亿,占比18.7%,但74%的老年人还在招手打车,无法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本文认为,不少人对人口老龄化深怀焦虑,认为要通过鼓励生育来降低老龄化。但应对老龄化,更需要调整社会体系和运行机制,使老龄社会化“危”为“机”。

文章指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数字鸿沟:数字设备的“有或没有”鸿沟、使用技能的“会或不会”鸿沟、拒斥服务的“用或不用”的鸿沟。作者建议,要促进数字包容,可采取四种策略,构建“智慧老龄社会”:一是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免费公共品,作为“新基建”重要内容,弥合数字不平等;二是发展信息化社会“文化反哺”,推动青年对老年人进行信息教育;三是科技应用“适老化”改造,对接老年群体具体需求;四是构建社会运行“两种通道”,避免将失去学习能力的老年人口排斥在外。作者指出,智慧老龄社会不只是一个科技创新问题,更是经济社会体系不断调整和构造的问题,值得深思。

本文原载《晋阳学刊》2022年第2期,由作者授权发布,原题为《智慧老龄社会的构建》,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智慧老龄社会的构建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和积极应对老龄化

世界人口发展在不断老龄化,老龄化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趋势,也构成我国人口变动的基本特点。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近期发布的2021年国家人口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4.2%,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社会形态。

(疫情期间购买药品成为老年人的难题)

我国老龄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我国是超大规模老龄社会。根据七普数据,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到2050年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4-5亿之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约3.5亿。我国很快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将长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第二,我国的老龄化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老龄化程度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并不高,我国并不是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李建民,2007)。但是,我国的老龄化是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从1970年至205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年增长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全球平均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我国更快的老龄化速度,从中长期看,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将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快的人口老龄化要求经济社会体系进行更快的调整,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第三,我国老龄化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包括城乡不均衡、地区和区域不均衡。我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而且差距还在扩大。这种不平衡性受到预期寿命不平衡的影响,也受到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为迁移流动人口相对更加年轻,使得人口流入地的老龄化程度变得更加年轻了,而人口流出地的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则进一步加深。老龄化发展的不平衡归根到底与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相联系。

人口老龄化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忧虑。不少人认为老龄化构成了一种“危机”,各种“老龄化危机”或“人口危机”的看法日益流行。实际上,虽然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但是我们不必要对人口老龄化过分悲观。老龄化的发展受到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的影响,也与历史上出生人口波动的推移影响相联系。而无论是生育率的下降,还是死亡率的下降,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人口老龄化其实并不是一种“危机”,无需过度担忧和恐惧,反而是作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成就,是值得高兴和欢迎的。老龄化程度更高的地区,一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近年来,无论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还是相关政策实践都得到较大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所谓“积极应对老龄化”,并不是指减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实际上,通过鼓励生育来降低人口老龄化,其效果客观上是非常微弱的。积极应对老龄化,是指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变动,开展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运行体系的相应调整。

第一,积极应对老龄化,是适应老年人口生活和发展的具体需求,加强老龄事业和产业服务。城乡老年人口的需求包括基础性养老需求,这应该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养老服务建设加以提供。老年人口还具有对于更高生活质量的养老、医疗、保健、照护、文化、体育、休闲和发展等各种需求,需要综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适应,不仅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也应该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并使各种内容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能够相互衔接、有机整合。在满足老年人口生活和发展的需求的过程中,老年人口不仅作为消费者具有需求,老年人口作为生产者也具有需求,老年人口有教育培训、健康促进、经济就业、社会组织等各种需求,对这些老年群体发展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有助于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增强生产性老龄化的能力。

第二,积极应对老龄化,是构建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制度体系。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本身无所谓好坏,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主要是社会经济制度体系不能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结果。例如从一个侧面看,人们退休之后的预期余命增加了,会对社会保障的支付平衡产生压力,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老年人口健康存活的时间也在延长,如果通过适当的社会制度更好地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在老龄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就可以缓解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因此积极应对老龄化,需要退休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加强老年社会组织建设,完善老龄社会的社会体系。由于我国正经历着快速的老龄化过程,相应的经济社会制度建设应该更快地调整和建设。

第三,积极应对老龄化,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随着劳动力数量和比重的下降,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依靠低成本简单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维持,需要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发展更加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发展方式。随着知识经济和机器人运用的发展,能够相当大程度上缓解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升单位劳动力人口的劳动生产率。适应老龄化的过程推动经济发展,需要从生产和消费不同的侧面调整经济运行,在生产侧需要缓解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储蓄率和投资率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消费侧则要放大人口结构变动对消费率变化的积极影响。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充分发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而缓解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可以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继续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四,积极应对老龄化,是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在生活环境和空间建设中开展适老化改造。在家庭和社区层面需要推动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例如不少城市都在积极推动旧居住区的适老化改造和加装电梯,对此需要制定实施详细的适老化设施建设标准。在城市的层面也需要通过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交通建设开展适老化改造和城市空间规划,推动宜老社区的建设,构造老年友好的城市。通过空间服务的适老化,才能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塑造高品质的城乡生活。

总之,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工作重点,应该是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实现更具活性、健康,具有生产性的,以及促进个人发展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功的老龄化过程。关于积极应对老龄化,全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战略对策和政策工具,我国很多地区也开展了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因此对于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可以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也进一步说明,老龄化过程并不必然构成发展的危机,在老龄化过程中创造更加繁荣富裕的生活、实现民生福利的增进是可以预期的。

▍科技创新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新的工具

在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对策举措中,一项重要策略是基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发挥智慧养老的作用。技术进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的工具,构成了智慧老龄化的应对实践。

(一)科技创新和老龄化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促进财富积累,使生活资料更加丰富,为人类生存不断开拓新的资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并提高了预期寿命,科技进步也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和人们的观念变化,引发生育水平的下降。科技进步带动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再生产模式向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带来人口老龄化的相应发展。

可以说,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疾病治疗水平将继续提高,健康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人口预期寿命还会继续延长。或许在未来的社会,人类会进化到永生的“智神”的状态。各种疾病可以被攻克,器官可以被替换,死亡率趋向于零,或者降低为一个最低限度的死亡率。这意味着按照当下的“老年人口”来定义的人口老龄化,会达到很高的程度。基于对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发展的乐观预测,可以进一步证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是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不仅不是一个“危机”,而是人类发展成就的表现。

同时,科技创新也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解决方案。从根本来看,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整个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增强。因此,尽管社会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和比重在下降,但是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力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来支撑人口结构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生活。按照联合国的人口预测,中国人口结构中劳动力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比在2010年时基本是5:1,到了2050年会达到1.8个劳动力比1个老年人口。那么,只要在2050年的1.8个劳动力能够创造出2010年5个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即使不考虑退休年龄的延长,老龄化也不会构成发展的问题。所以,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根本对策。科技创新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解决方案还在于,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研发和信息化发展应用的深化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解决办法。通过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能够使老年人口生活更加便利,优化老龄社会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从而有利于人们生活福祉的增进。

从当前各种社会实践中已经可以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支持不断提高老龄社会的运行质量,促进老年人口生活需求的满足,重构经济和社会运行,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在线化、数字化,逐步在新兴技术支持下塑造出更加智能化的老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社会形态称为智慧老龄社会。这样的社会变迁过程正在开启,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未来智慧老龄社会的萌芽。

(二)科技创新和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满足

从需求侧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支持的智慧养老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便利、高效、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最简单的例子是,网络购物使当前养老的方式和能力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常常认为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在弱化,但在另一个侧面看,科技进步使得家庭的能力日益强化,老年人口空巢独居的压力减小了,和父母分离两地的子女能够利用更方便的方式提供家庭养老、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通过信息化满足老年人口生活需求的例子随处可见,包括交通服务、餐饮服务、子女赡养、财务支持、网络通讯等等。

信息化和技术进步构造出在线的社会网络。互联网增强老年人口社会交往和积累社会资本。老年人口的社会资本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在线社区的社会资本也有积极价值,就拿最简单的微信来说,虽然在老年人口的微信群中充斥着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以及也有观点认为老年人沉迷于网络时间过长会对身心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其积极作用在于,微信群构成老年人口社会交往的虚拟空间,增强了老年人口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减少了生活中的孤独感,发展出在线的社会资本,有利于老年人口的生活福利。

信息化提高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避免了他们和社会体系的脱离。例如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口继续劳动就业具有积极影响;老年人口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接受信息、学习知识;很多老年人口也通过智能手机操作金融、买卖股票等等。另外,信息化手段也支持了老年人口的政治参与。从丰富的社会实例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促进老年群体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改变社会生活本身,创造着新的社会运行。

(三)科技创新和智慧养老管理服务

从供给侧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支持的智慧养老有助于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提高老龄事业管理服务的能力。社会生活日益数字化,在此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人类行为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应用,能够发现和匹配老年生活的各种需求,为不同老年群体提供精准化服务,实现需求和供给的自动配置,乃至于能够为老年人口“没有意识到的需求”提供服务。例如通过老年健康数据的分析,可以为一些具有健康风险的老人优化饮食营养配置,等等。正如亚马逊可以根据读者的购书和阅读习惯进行关联推送,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和服务提供,能够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以及实现服务的自我优化。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加强智慧养老已经有丰富的应用,当前我国已经有大量的智慧养老项目。比如,笔者曾经参观过上海市临汾街道的智慧养老社区项目,项目的技术平台通过安装在床铺上的传感器来监控睡眠,通过床边的脚垫、浴室的红外设备对老年人口的家居安全进行监测。另外,还有一些公司通过穿戴设备监测老年健康,例如腕表,来检测心跳和血压等,这些心跳和血压的大数据有助于对个人生活提出安全预警和健康管理,并可以将健康数据和社区卫生中心、医院结合起来,使家庭医生能够全面掌握健康数据并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已经有丰富的智慧养老企业、智慧养老社区和服务基地建设等智慧养老实践。实际上,这些智慧养老对技术含量的要求并不高,智慧养老主要通过技术服务的整合、服务系统的架构和管理服务体制建设,就能使老龄事业管理和服务有很大提升。这也告诉我们,信息化时代的智慧老龄社会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智慧养老的管理服务也表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智慧养老涉及大量的数据监控,这引发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如果个人每时每刻乃至在睡觉时都被完全地监控和被测量,这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个人已经陷入在数据化时代的“牢笼”之中,个人成为了海量数据测量系统的数据接口。这些问题不仅涉及现代社会的数据权利和数据管理问题,也涉及伦理和道德的争议。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会整合和扩展其他服务,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通过更便利的人机对话系统,使现有的智慧养老能力提高到更高水平。未来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仍然会继续提高,而我们完全不必要悲观地认为是出现了“老龄化的危机”,相反,科技进步会提高未来老龄社会的生活质量,民众福祉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科技创新使老龄社会更加富裕繁荣和具有品质。科技创新渗透在养老服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智慧老龄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智慧老龄化的发展会叠加在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发展中,并有利于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构成一个组合性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同时,通过智慧老龄化策略的有效实践,推动着社会变迁的过程,塑造出未来的智慧老龄社会。智慧老龄社会是科技创新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也是未来老龄社会形态的突出特点。

▍智慧老龄化过程中的数字鸿沟和数字包容

科技创新增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但是在智慧老龄化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很大困难。当前老年人口生活状况与各种技术创新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相比,还存在相当距离,即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老年人口仍然没有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老年人口对信息社会的科技进步显得并不适应,技术应用对老年生活的介入还存在显著的缺口。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老年数字鸿沟。

(一)三种不同类型的数字鸿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人类社会正进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社会。我们已经看到大量基于互联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运行的改变,城市管理在数字化,城市的社会生活在数字化。老龄社会的社会生活也在数字化。特别是新冠疫情以后,在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未来数字社会的面貌已经揭开了序幕。由于不同人口群体在进入信息化过程存在数字鸿沟,带来新形式的发展不平等。

具有较强信息化能力和数字服务能力的人口,他们的生活福利水平得到提升;而缺乏数字服务的人口,其福利水平甚至还会下降,因为他们可能会在信息化过程中处于弱势及被排斥在社会体制之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数字鸿沟:第一是获取信息技术服务条件的不同,例如是否能够拥有宽带基础设施,是否有互联网手机等等,这是“有或没有”的数字鸿沟;第二是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不同,包括是否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使用相关应用,这是“会或不会”的数字鸿沟。对多数老年人口而言,实际上更大的问题不是“是否拥有智能手机”的“有没有”的数字鸿沟,而是在相关场景中“是否会使用相关智能应用”。“会不会”的数字鸿沟,比“有没有”的数字鸿沟更加显。第三种数字鸿沟,是对信息技术应用“用或不用”的数字鸿沟,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阻隔,会使某些群体可能会因为不使用某一类技术服务而被排斥在这个技术服务所支撑的网络社会空间之外,构成了数字社会中的隔离和鸿沟。例如现在不少消费都已经在线化了,不使用网络购物的群体就会被排斥在在线消费圈所构成的服务体系之外。这三种类型的数字鸿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有没有”的鸿沟会决定“用不用”的鸿沟;而“会不会”的鸿沟,也会影响“用不用”的鸿沟,但是这三种鸿沟的性质和特点是并不相同的。

数字鸿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年龄差别上。从“有没有”的数字鸿沟看,和年轻人相比,老年群体拥有电脑和拥有智能手机,以及接入网络服务的水平都明显更低。从“会不会”的数字鸿沟看,老年人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使其容易被排斥在信息化体系之外。例如,很多商店已经不收现金,只接受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给部分老年人口生活带来困难;一些老年人口乘坐公共汽车不会刷码;老年人口进入公共场所不会使用健康码;随着网络约车服务的流行,老年人口变得难以获得交通服务;一些医院需要通过软件预约,使得老年人口甚至看病都排不上队,等等。一些老年群体对数字服务的使用是欠缺的。从“用不用”的数字鸿沟看,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还表现在信息化态度的差别,老年人对信息化具有更强的主观拒绝。一些智能应用或者由于页面设计、字体大小,或者操作过于复杂,使得老年人感到“望而生畏”,或者其内容不适合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所以老年人口不愿意使用这些在线功能。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发展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新的工具,但是由于存在数字鸿沟,使智慧老龄化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充分实现。而且,数字鸿沟的后果是使老年人口越来越脱离于信息化过程,以至于被边缘化和被排斥,老年群体和社会其他成员的福利不平等甚至是扩大了。

(网传一位不会线上团购的老人的一纸书信)

老年人口存在的数字鸿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不平等决定的。当前的老年群体主要还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工作的人口,其个人财富积累相对薄弱。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积累和社会保障的发展,使一些较年轻的老年群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当前老年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仍然是不高的。由于老年群体本身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会担心成本难以承受而却步于数字和互联网体系。

老年人口的数字鸿沟除了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他们教育程度和学习能力有限的影响。如果说1990年代出生人口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那么对于更早时期出生的人口则是数字时代的移民。这些数字社会的移民存在着和数字社会的隔离和疏离,没有办法很快进入数字化时代。他们也需要经历逐步融入数字社会的过程。

数字鸿沟还受到制度和结构因素的内生影响。在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城市的不同空间之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不平等,在不同阶层间存在广泛的数字不平等,制约了智慧老龄社会的实现。例如在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中讨论智慧老龄社会似乎是可行的,但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考虑到老年人口甚至连基本养老金还不充裕,智慧老龄社会显然还处于天方夜谭的状态。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更严重,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更低,进一步加剧了老龄化过程中的数字鸿沟。

(二)实现数字包容的四种策略

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和老龄化社会的更好结合,需要采取数字包容的策略,弥合信息化过程中的数字鸿沟,减少数字不平等,支持老年人口深度融入数字社会,更好地分享信息化过程带来的红利。针对“有没有”、“会不会”和“用不用”三种数字鸿沟,实现老龄化社会的数字包容,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四种不同的应对策略。

第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对于“有没有”的数字鸿沟来说,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应该成为智慧老龄社会的基础服务。我国具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在世界上被称为“基建狂魔”。面向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造楼造桥,也需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构成“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服务能够扩展基础设施的能力,可以弥补很多基础设施服务硬件的不足,例如在火车、公共汽车上的免费信息服务。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公共服务作为免费的公共物品,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和减少数字不平等,是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努力方向,也能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乡网吧的改造是值得探索的。当前“网吧”是一个贬义词,是游手好闲的青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场所。实际上,可以将网吧改造成为城乡社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城乡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数字服务。当前不少智慧养老实践只是存在于样本点上,其投资成本和服务收益难以持续。智慧老龄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家庭和社区生活,构造出智慧家居、智慧社区。家庭中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数字化改造是可行的,利用数字化接口将信息化服务最为便捷地接入每个家庭、每个社区,能够建成信息化社会的基础环境。通过更普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供给,才能支持实现智慧老龄社会。

第二,提高老年人口的信息化知识和应用能力。

对于“会不会”的数字鸿沟来说,提高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对增强老年人群的数字包容非常重要。提高老年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利于增强他们通过信息化服务和产品满足自身需求、扩展自身发展。对于多数老年人来说,更为迫切的需求并不是拥有能够联网的智能手机,而是需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自身需求。

帮助老年人群及时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这样的智慧老龄化才是公平的,才能使不同年龄人口共同享受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因此,加强老年人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需要形成终身教育的体系。从代际关系来看,年轻一代的人口有责任通过对老年人的帮助,使得老年人能够获得信息化社会的知识技能,这需要发展出一种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反哺”。在传统社会中,社会保持长期的静态,上一代人口拥有知识构成长老统治,知识传递是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知识快速膨胀的情况下,知识传播也开始从青年一代向上传递,由青年来教育父母和祖父母辈。

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反哺”形成一种新的家庭教育。除了子女对父母的知识传播,专业教育更需要专业机构来加以实施。当前的老年大学、志愿者活动都可以推动老年人口的信息化知识教育,构成文化反哺的机制,成为解决“会不会”的重要途径,帮助老年人口更好适应信息化的社会。

(年轻人正在帮助老年人在隔离期购买物资)

第三,科技开发应用的适老化。

关于“用不用”的数字鸿沟来说,提高老年群体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对接,以及提高其相关知识技能,会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化能力和技术使用。同时,为了增强老年群体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要帮助老年人学习应用新的科学技术,科技创新的开发应用也要适应老年群体。

科技创新的开发应用需要根据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生活需求和知识能力来设计,以更加简便和利于使用。老人手机就是一个例子,由于老年人口的视力下降了,老人手机的字体比较大、功能比较简洁,就会方便老年人的使用。当前很多的信息技术服务的对象是年轻人,这些服务固然老年群体可以使用,但是其服务方式却未必是对老年人很简便的,而且其服务内容也未必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因此,鼓励老年人参与到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去,科技应用需要根据老年群体的特点进行“适老化”改造,才能真正对老年人口生活具有帮助。例如不少老年人会视力下降,影响其技术产品的使用,就需要通过声控系统、人脸识别和人机对话系统为基础的技术应用,使这些老年人口能更方便地接轨进入到数字化,从而避免由于老年所产生的数字鸿沟。

为了增加老年群体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很多情况不是他们不会使用或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感到需要使用。如果老年人口被排斥在社会体系之外,他们也就缺乏使用信息化服务的具体需求。例如交通,老年人很少使用网约车服务,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不会用”所以“不使用”,更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出门所以“不使用”。所以老年人对信息技术“不使用”的“数字鸿沟”,很大程度上是老年群体日益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社会鸿沟”的反映。因此要促进数字包容,其路径是需要增强社会包容,使老年人群更好地参与各种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增长的社会经济生活会推动他们更多地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来弥合其“数字鸿沟”。例如,具有某种慢性病的老人可以参与到相关疾病预防治疗的社群中,通过社会活动的具体需要,会帮助他们提高社会参与,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参与的数字化。因此在“用不用”上表现出的“数字鸿沟”,根本原因还是老年人群的社会参与不足、社会组织化程度不足。需要推动老年人充分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技术才能找到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并通过适老化来加强数字化,通过社会包容来推动数字包容。

第四,形成向智慧老龄社会过渡的“两种通道”。

除了上述三种数字包容,从更宽泛意义来看,老年人口不仅要融入数字社会,数字社会也需要包容老年人口生活。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给老年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很大程度上使智慧老龄社会具有“退不回来”的优势。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学习和使用了新的信息化技能,他们将体会到信息化的便利而不再会退回到原来的生活方式。正如同人们使用了电灯以后,就不会选择再使用煤油灯。技术粘性使社会变迁具有“向上演进”的进步性,基于技术开发应用的社会变迁是令人乐观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智慧老龄化发展过程中,仍然有部分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人群)由于知识学习能力的限制,客观上被排斥在日益发展的数字社会之外。随着年龄的提高,老年人口的学习能力会明显降低。教育程度更低的老年人口,其学习能力更低。这些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老年人口,是存在数字鸿沟尤其突出的群体,也是尤其需要得到关注的群体。

因此,加强智慧老龄化过程中的数字包容,一方面要鼓励“六十岁学吹打”的终身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信息化发展过于极端,将部分人口排斥在数字社会之外。促进数字包容包括对一些基本失去学习能力的老年人口,仍然要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社会服务。特别是对涉及到基础生活服务的一些社会部门,如公共交通、医院就诊、消费支付等,不应过度地和过快地信息化、无人化。在具体社会运行中应形成“两种通道”,即一方面积极发展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智慧服务,另一方面也应保持传统生活方式。可以积极鼓励信息化应用,但是对残障人群和高龄人群仍然保留传统社会的服务办法,例如医院就诊时提供高龄老人挂号窗口,这样能够使这些老人不至于因为缺乏信息化能力失去获得社会服务的可及性。由于技术应用有着向上的性,所以可以逐步实现社会的向上演进;另外在传统社会向智能老龄社会中实现“逐步淘汰”和“尾部演进”,通过“两种通道”的方式,可以使社会生活形态逐步发生转变。

总之,由于存在广泛的数字鸿沟和数字不平等,智慧老龄化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发展不同的数字包容的机制,帮助改变老年人口技术应用上存在的代际不平等,以及不同老年群体间的社会不平等,帮助老年人深度融入信息化社会,才能逐步过渡转型到智慧老龄社会。

▍完善治理体系建设智慧老龄社会

(一)“技术-社会-经济-制度”整体系统

智慧老龄化的发展和智慧老龄社会的实现依赖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都发挥着突破性的作用,如蒸汽机、电的发明、互联网的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已经在人类历史上一再上演。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面貌。

但是,过度相信科技创新和大数据挖掘研发就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不现实的。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是技术需要依靠社会运行才能解决社会问题,或者说,社会生活通过技术的支持从而得到自身发展。有相当多的科技创新,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解决了,但是落实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却非常困难,则进一步说明智慧老龄社会不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体系不断调整和构造的过程。单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应用本身,并不足以建设智慧老龄社会。科技创新要和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和社会生活的具体运行紧密结合,以及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智慧老龄社会。

科技创新需要和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技术开发应用和产品服务通过产业化应用,才能成为经济产业。技术应用要通过产业服务体系才能改变社会生活形态。例如无论是微信也好、支付宝也好,都是在产业过程中,逐步从新兴技术应用转化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生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才能得到提升。适老科技的开发应用也需要与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相适应,例如在广大农村地区,当前人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月还只有80多元,对这些人群来说,智慧老龄社会的社会生活还显得过于遥远。

科技创新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具体运行紧密结合。从科技进步到形成社会生活方式,需要通过社会机制的组织作用。例如通过时间储蓄银行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从技术系统来看并没有特别的难度,而如何构造劳务互助的系统和信任体系,如何发挥不同的社会组织、社区、银行等的分工合作,需要结合具体实际设计和构建相应的社会机制。技术能够得到应用,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社会机制和社会行动才能发挥作用。科技创新要渗透到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的整体过程中,需要使科技创新和老年人的具体需求相适应,很多是技术创新听起来很美,但是因为不能契合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也就难以得到应用和推广。

同样,科技创新的应用实践也需要制度体系的有效支持。有适当的制度环境才能发展出智慧老龄社会。而且,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需要必要的制度安排和监督管理。例如在社会经济生活数字化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带来威胁。如果没有有效制度监管和法律保障,就会带来各种新风险,包括金融风险和诈骗风险。企业在运行中收集到的数据,在法律意义上应该只是为了企业经营服务的,但企业也有可能将这些数据资产卖给第三方而带来不当交易,也可能带来大数据企业垂直性的经营垄断,这些都涉及数据产权和权益保障问题。智慧老龄社会建设需要广泛的制度和法治支持,并要求相关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

总之,建设智慧老龄社会不单单是一个技术过程,甚至还不主要是技术的创新,这过程牵涉到产业投资和经济发展、社会机制和社会生活的构造,及制度建设和公共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看,这一过程还包括伦理、价值、生命观等综合内容,包括具体文化环境的影响。认为技术能够解决一切的“技术至上主义”的看法,会导向通过技术来管控一切的技术社会,这样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智慧老龄社会需要依托科技创新,又需要超越科技创新,需要技术-社会-经济-制度整体系统的建设。

(二)市场驱动、社会建设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建设智慧老龄社会需要社会治理体系的综合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驱动、社会建设和政府主导的共同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于构建智慧老龄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基于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会带动智慧养老产业的资本融资、企业新生,实现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创新发展。企业、政府和社会机构会有极大的动机和积极性,快速地将智慧老龄社会架构到一种可观的状况。目前我国已经有成百上千的企业开始拓展智慧养老项目。随着老年人群收入的提高,智慧老龄社会所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将带动新的产业形态,成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机遇。

在智慧老龄社会的市场性不断扩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其对社会体系的损害。值得重视的是避免对老年群体的数字排斥,及弥合基于年龄和社会阶层的数字鸿沟。为了避免部分人群被抛弃在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发展之外,需要增强对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智慧老龄社会才有助于所有老年人口生活福祉的提高。

不能片面强调智慧老龄社会的“技术性”,而要充分重视和强化智慧老龄社会的“社会性”。要避免技术进步过程中可能出现社会的碎裂。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具有着“反社会”的特点,技术改变了社会交往本身,改变了人和人的连接。技术强化了个人的个体性,甚至有可能会瓦解人和人之间紧密联系、瓦解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共同体。例如每个人通过智能手机购物、消费、娱乐等等,完成全部的生活,人们不是“宅在家里”,而是“宅在了数字化的蜂巢”中,成为一个庞大数据中心的外部终端,甚至人类活动可能会被技术和算法所操控。这样的技术的乌托邦,可能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终结。智慧老龄社会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支持社会生活,但不是将人变成技术体系和数据系统的外展接口。科技创新中的社会建设,是通过技术化应用使人类社会组织化的能力得到增强,用技术来增能(Empower)人类社会的组织。即技术应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助手,而不能让技术成为控制人类社会的力量。片面的技术主义存在着“技术控制社会”和“技术瓦解社会”的危险。在信息化过程中建设智慧老龄社会,需要重视智慧老龄社会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需要以“社会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以人类的发展为中心推动社会建设,需要通过社会建设动员和组织人类活动的参与,满足人的需求,促进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依托线上和线下更紧密的社会交往构造更加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

就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来说,智慧老龄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具有“强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特点,政府有更大的能力引导和建设智慧老龄社会。政府需要进一步将智慧养老整合在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推动公共管理体制调整和制度改革。这不仅要求发展医养结合、康养结合,还需要将养老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推动一种“信息化+养老+”的实践,例如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养老社区等。政府的责任还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的支持,包括加强数据管理和法治建设。同时,政府也需要为智慧老龄社会建设中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规范市场服务的标准化,促进多元投融资的发展。

总之,科技创新为人类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新的工具。信息化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过程结合在一起,带来社会生活形态的整体改变,使未来的老龄社会将呈现出智慧老龄社会的形态。构建智慧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个发展过程不完全是一个技术过程,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整体变化。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于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通过加强政府主导,激发市场机制和加强社会建设,将会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加繁荣、活力和充满机遇的未来社会。

本文原载《晋阳学刊》2022年第2期,是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E00026)的部分成果,由作者授权发布。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